当前,有很多系统都号称是舆情监控系统,不少单位也号称能对舆情进行监控。这可能是有意识的商业宣传,也可能是一种无知,这确实是一个漂亮的毒蘑菇。网络舆情监控表面上是技术手段自动抓取网站内容,实际上和派人入室布控没有区别。从法理和道义来看,舆情监控都是没有依据的,夸张的商业宣传往往会对所在单位以及国家的形象都会造成恶劣影响,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侵害。
实际上,舆情只能监测,只能掌握,而不能实施控制监管,否则是对民意的践踏和法律的侵犯。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舆情的办法解决。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舆情信息,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舆情监测的最早形式是社会调查,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现在发展为网络舆情监测,借助于互联网通道,采用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社会舆情调查成本(社会调查的样本规模和代表性往往不足,如三峡移民调查1万人,调查人员需要走村串户,耗时几个月,而网络舆情可以在一个小时内采集到几百万的言论)。舆情监测一向都是各个国家和开明社会积极推动的事情,是完全合理合法为国为民的积极举措。
那么一旦发生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舆情问题,如谣言、非法集资活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正确的方式是:舆情监控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好的舆情监控系统应该做到实时发现问题,快速指定疏导预案,将疏导的信息及时发送给各大网站。
舆情的市场暂时处于一个蓝海市场,能做好的舆情产品的企业并不多。
首先,互联网信息量过大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爬虫方面总能想到各种办法采集全网信息。只是漏采信息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我们目前和未来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弥补采集漏洞,而目前我们这点做的已经相对完善,即使有漏采信息,其紧急度与关联度也相对较低。
其次,舆情监测所得信息的准确性与关键词配置有很大关系,汉语博大精深,单靠系统简单配置是不大行得通的,这也是目前做舆情监测产品做头痛的事了,很多公司都找了专门配置关键词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优化的服务。7*24小时轮班制,关键词人工配置和后期专题优化所得信息的准确度已经很高了,但并不是长久之计,相关工作人员也在持续反馈bad case给后台去优化算法,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漫长且艰辛,但所幸现在逐渐看得到系统的进步,配置关键词的人员工作也比之前轻松了点,所以仍然看好这个产品,也相信他在未来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政府企业不可或缺的舆情助手。
另外,企业客户比政府更重视产品本身。续费率比较高是企业客户,虽然利润看起来政府舆情比企业这块大的多。很多企业逐渐放弃了政府客户,政府这边比较黑而且难打交道,他们续费率也太低了,而且对产品也满不在乎。
最后,很多企业比如日化,互联网、食品、等等其实对最终用户的评价很敏感,他们需要知道在互联网上在用他们产品是怎样评价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而且跟大多数的企业一样,竞品在做什么他们也很想知道,这里面包括新闻,公关策略、新产品投放这都是企业用户比起政府用户更在乎产品的原因了,他们需要一个更准确更及时体验更好的产品。
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对舆情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在宏观上对整体舆论把控,不让舆论发酵,做出相对正确的措施解决企业或者的危机。因此,舆情监测市场是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