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舆情监测报告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它不仅对企业的的行销渠道、产品信息等进行监测(包括自身产品和竞品都可以),对消费者的关注热点同样也可以进行监测,从操作角度来讲,它通过设定不同的监测主题,对多种信息进行监测。
企业舆情监测报告主要包括: 1、监控行业相关信息;2、监控竞争对手信息;3、监控自己企业及所属公司信息,包括领导人、公司、产品。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如何处理,常用说法是“网络舆情监控”,似乎说起“监控”就像警察24小时布点随时准备抓人,更有噱头,更唬人!实际上,监控是非常规的暴力手段,具体来说要求可以监控舆情的来源网站与发布者的一举一动,进行行为与内容的审计甄别,一旦发生危害社会的情况立即报警,快速取证,封锁机器,恢复数据和攻击痕迹,进行删帖然后跟踪肇事者以及事态发展的来龙去脉,控制舆情走向,随时可以布控抓人。
实施舆情监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 监控的主体必须是有执法权的国家部门;2. 被监控对象有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重大嫌疑;3. 监控的程序必须合理合法,不得侵害个人隐私以及正常的商业利益,必须维护个人和团体的合法权益,监控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当前,有很多系统都号称是舆情监控系统,不少单位也号称对舆情进行监控,可能是有意识的商业宣传,也可能是一种无知,但这确实是一个漂亮的毒蘑菇。网络舆情监控表面上是技术手段自动抓取网站内容,实际上和派人入室布控没有区别。从法理和道义来看,舆情监控都是没有依据的,夸张的商业宣传往往会对所在单位以及国家的形象都会造成恶劣影响,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侵害。
实际上,舆情只能监测,只能掌握,而不能实施控制监管,是对民意的践踏和法律的侵犯,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舆情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舆情监测的最早形式是社会调查,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现在发展为网络舆情监测,借助于互联网通道,采用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社会舆情调查成本(社会调查的样本规模和代表性往往不足,如三峡移民调查1万人,调查人员需要走村串户,耗时几个月,而网络舆情可以在一个小时内采集到几百万的言论)。舆情监测一向都是各个国家和开明社会积极推动的事情,是完全合理合法为国为民的积极举措。
那么一旦发生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舆情问题,如谣言、非法集资活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正确的方式是: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好的舆情监测系统应该做到实时发现问题,快速指定疏导预案,将疏导的信息及时发送给各大网站。
结论只有一句话:“别上当,别忽悠,舆情只能监测,无法监控,除非你是得到授权的国家机器”。
网络舆情只能监视不能监控,否则会出问题的